16萬元,或者是65萬元,這樣的金額代表著什么?它可能是一個普通家庭多年的積蓄,也可能是二三線城市一套房子的價格?;蛘撸窃诰W上買點兒“心理滿足”的賞錢。
是的,購買心理滿足感是任何人的自由。但是對于涉世未深的未成人而言,幾十元幾百元和十幾萬幾十萬元相比,可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數(shù)字了。
就在過去的這幾個月里,多次發(fā)生的熊孩子巨額打賞直播平臺“偶像主播”事件,在商業(yè)道德、社會倫理、法律法規(guī)等方面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警示和挑戰(zhàn)。揭開打賞背后的成因與漏洞,或許可以讓直播行業(yè)掙錢掙得更“硬氣”一些。
16萬之后是65萬
近日,據法制晚報報道稱,劉女士因為發(fā)現(xiàn)自己00后的女兒在加拿大留學期間迷上直播,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向多名喜愛的男主播打賞,累計共花費超過65萬元人民幣。為此劉女士以女兒的名義起訴平臺運營企業(yè),要求退還相應款項,但因證據不足一審敗訴。隨后劉女士上訴,目前北京市第三中級法院已經受理此案。
在一審中,法院認為雖然劉女士稱平臺賬號是女兒偷偷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冊,并且私自消費,但考慮到證據不足,法院不予支持。
也就是說,劉女士提出孩子是在海外登錄賬號后私自打賞的,并非自己的行為;但是該賬號又是用劉女的身份證注冊的,劉女士手頭無法拿出“孩子私自用家長身份證注冊”,以及打賞的登錄IP是在海外的證明(這個數(shù)據只有平臺方掌握)。最關鍵的是,平臺在打賞或是購買打賞“鉆石”的時候,并不需要實名制,而且上不封頂。要想維權,就要證明這錢真的是孩子花出去的!
舉證,成了這類事件的最大難題。
站在這位母親的角度去想,自己的孩子屬于未成年人,因為沉溺于直播而打賞了65萬元,肯定是心痛、心疼。但是作為一家企業(yè)高管,相信也是一位高知,通過法律途徑,通過律師事務所走訴訟程序,多少還有一絲機會。但是,對于另一些家庭而言,通過舉證、訴訟去維權,卻是一道天塹。
在國慶節(jié)期間《錢江晚報》刊出一則報道:某14歲少年在觸手TV向一名女主播累計打賞了16萬元人民幣,家長在與平臺方接觸無果后只能向社會求助。事件中的一家人租住在廣州增城區(qū)新塘鎮(zhèn)的出租房內,夫妻兩人在服裝廠打工,均為初中文化水平, 16萬元幾乎是他們多年來積攢下來的所有積蓄。
在記者的報道中,可以看到這對夫婦發(fā)現(xiàn)積蓄被掌握支付寶密碼的孩子偷偷打賞后,曾經接觸過平臺運營方,而交涉無果,隨后才向觸手平臺公司所在地的杭州市長熱線進行了投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