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種節(jié)氣牛背上的鳥、立夏節(jié)氣的牽牛花、處暑時的蓮蓬、寒露時的一彎新月和山巒、大寒時的瓶插一枝梅……每一個節(jié)氣都是良辰美景。
《木上江南》是一本很美的書。一百多件木刻作品,展現(xiàn)了大美江南萬種風情。“當刻刀在木盤上游走,花朵在妖嬈盛放,魚兒在水底潛游,鳥兒在天空飛翔……一山一水,一云一雨,一花一果里,有江南的詩意、故園的美好。”作者在書中寫道。
作者趙宗彪,資深報人、作家、文史學者,同時是木刻藝術家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者。這位出版過《三國笑談》《史記縱談》等書的作家,拿起刻刀,同樣得心應手。
“《木上江南》的出版,相信是他文藝生涯的里程碑。藝文雙棲,刀刻筆耕……雙管齊下,云卷云舒,把美好江南的情味撒播得既廣又遠。”中國駐美國芝加哥總領館參贊、美術評論家朱琦說。
寫作,是趙宗彪講故事的方式;木刻,是他的審美表達。
一片橫臥的闊大的芭蕉葉,葉子上幾顆小巧的櫻桃,還有滾落于葉片外的一顆,如此日常,又如此生動。視覺上分明是黑白的,腦海中的成像卻是綠葉之上鮮活的紅櫻桃。其間的轉換,是否正如德爾沃所說的藝術之美在于現(xiàn)實與夢幻邊界的往返?
作品《寒露》,八分之七的空間留黑,作者以八分之一白色部分,勾勒了帶露珠的草、山巒、彎彎的月亮。面對它,目光延伸至暗夜深處。不由想到小林一茶的俳句:我知這世間/本如露水般短暫/然而然而。王寒的配文是:寒露時節(jié),空氣中,有清冷的味道,來自草木,來自露珠,來自山巒。這種涼意,有薄荷的清甜。
文學和藝術密不可分。翻開《木上江南》,每段文字都有畫面感;每幅木刻都是抒情詩,它們水乳交融,曲徑通幽。趙宗彪和王寒同樣密不可分,他們是文化界有名的伉儷。
趙宗彪的木刻總體風格寧靜祥和,富有禪意。欣賞的過程,是感官的盛宴。作品中有花香有鳥鳴,有春風拂過的暖意有大雪紛飛的沁涼。甚至,刻刀下的每一只貓,都有各自的表情,它們是獨特的生命個體。
趙宗彪出生于浙江的天臺,年幼時,看到村里雕花師傅在木頭上刻出好看的花卉、人物和吉祥圖案,產(chǎn)生了極大的興趣。“真正開始大量創(chuàng)作,是近十年的事。”趙宗彪說,這些年已創(chuàng)作了500多幅江南系列木刻作品。
從一塊天然的木頭,到木刻作品,美的呈現(xiàn)是艱辛的過程,其中蘊含多重因素,時間、耐心、情感、力道、想象力、專注力等。趙宗彪說,心中有數(shù),才會下刀。木刻本身一兩個小時或兩三個小時也就完成了,但前期上漆晾干需反復多次,木頭的材質(zhì)、紋理等也要考慮。
他謙虛,只說了“物理”層面。作品意境的高下,更大程度上取決于“化學反應”,其背后,是作者讀過的書、走過的路、見過的人、經(jīng)歷過的事。
趙宗彪一直保持閱讀的習慣,每年讀一百本以上。每到一地,都會去當?shù)夭┪镳^、古玩市場。秦漢的瓦當石刻、明清木雕上的人物造型,都讓他癡迷。家里有數(shù)百本畫冊,最鐘愛肯特的版畫,莊嚴而陽剛。
歷經(jīng)漫長的磨練,趙宗彪的作品日臻溫潤、圓融。去年秋天,首場“美好江南 自在一刻——趙宗彪二十四節(jié)氣木刻展”在杭州曉風書屋舉行。之后,輾轉于省內(nèi)多個城市展出。浙江省文聯(lián)原主席、著名畫家張浩評價:“宗彪木刻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題材的豐富性和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的多樣性。他以尋常的語言讓作品表現(xiàn)出了不尋常的意境和情趣。”著名學者、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評價道:“趙宗彪先生的木刻精致、清美、值得細細品味。他的節(jié)氣木刻是生活美學的難得佳作。”趙宗彪的藝術造詣,緣于確立目標后日積月累的堅持。不管去哪兒,他都帶著速寫本,隨時隨地積累素材。
寫作和木刻都是隱身,是自我感知、自我對話的過程,當記憶之門打開,四周的喧囂悄然隱退,你聽到有人輕言細語,那是內(nèi)心的聲音。
趙宗彪刻刀下的江南,是地域,更是內(nèi)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