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誰也不曾想到,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文化綜藝經(jīng)過了2017年的火爆,于2018年初就進入到了3.0階段。無論是國家政策的扶持,還是出于一種“跟風”的心理,詩詞、成語、漢字成為了文化綜藝的主要題材類型,而表現(xiàn)形式無外乎以競技與朗讀為主。只不過發(fā)展到3.0階段,文化綜藝必然需要更多元的創(chuàng)意與表現(xiàn)形式,去接近其期待的詩與遠方。
2018年的綜藝節(jié)目開場,文化綜藝仍然表現(xiàn)搶眼?!秶覍毑亍烦蔀槲幕C藝的又一準爆款,還有《一路書香》《信·中國》的開播無不又豐富著文化綜藝的類型??梢哉f,文化綜藝依舊邁入了嶄新的3.0階段。
回望過去一年,文化綜藝的“突然”崛起無不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:那一年,《中國詩詞大會2》領跑著當年的春節(jié)檔;《見字如面》則以臺帶網(wǎng),火爆熒屏;之后的《朗讀者》又迅速升溫,搶占話題。就這樣,文化綜藝進入到1.0階段。
隨后,經(jīng)過大量的“復制粘貼”,諸如《閱讀·閱美》《詩書中華》《漢字風云會》等文化綜藝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,可以說在2.0階段,詩詞、漢字與成語成為絕對的主角,而節(jié)目的表現(xiàn)形式無外乎就是競技與朗誦。于是,雖然這些文化綜藝彌補了電視娛樂中不斷缺席著的文化屬性,使得文化傳播進一步市場化,但是大量同質化的節(jié)目卻也使得文化綜藝失去了1.0般的色彩。
因此,發(fā)展到3.0階段的“這屆文化綜藝”,真的能更接近其心中所期待的詩與遠方嗎?
文化綜藝的潛在市場:誰說年輕人就膚淺了?
其實,要談論3.0階段的文化綜藝是否可以更加接近詩與遠方,最為核心的一個問題是需要判斷文化綜藝的市場到底有多大。從文化綜藝在中國的發(fā)展狀況來看,其一直是以一種“斷裂”式的方式發(fā)展著。
新世紀初的《走近科學》以強烈的理性色彩表達著中國科技進步的事實,只不過當時的這種節(jié)目還是不夠大眾化,看起來頗有點過于嚴肅的意味;而后為了向主流觀眾靠攏,《百家講壇》的出現(xiàn)塑造了一批“電視學者”,甚至這些學者們還被“偶像化”,“于丹熱”等等就是典型代表。
只不過這樣的一種方式,在讓知識流行起來的同時,似乎也消解著文化本身的儀式性,加上對于學者們過于娛樂化的形象塑造,也使得觀眾對其研究的嚴謹性產(chǎn)生了質疑。漸漸地,《百家講壇》退出歷史的舞臺,直到近年來《漢字英雄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的出現(xiàn),則又讓文化綜藝“活了”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