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年前,絲綢之路上最閃耀的明星攜寶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亮相,講述千年前的傳奇故事。70年后的今天,《敦行故遠:故宮敦煌特展》在午門東西雁翅樓展廳開幕。“敦煌”簡、唐胡騰舞銅俑、曾供奉在故宮寶華殿的旃檀佛造像等188件文物、70余幅高保真數(shù)字化壁畫復制品、35件敦煌壁畫臨本等,按“絲路重華”“萬象人間”和“傳承保護”三部分,帶觀眾看飛天萬態(tài),讀匠人匠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城樓下,西馬道旁專門搭建了臨時展廳,將3個莫高窟洞窟原汁原味地“搬”進來。故宮博物院提示,展覽采取限量、預約、錯峰的方式參觀,參觀高峰期可能采取臨時限流措施。一系列與展覽相關(guān)的新媒體產(chǎn)品也將上線,方便觀眾云端探展。
歷時4年“拷貝”一窟
臨時展廳內(nèi),莫高窟220號、285號和320號“洞窟”一字排開。每個“窟”都有故事,有看點。
220窟是唐代代表窟之一,宋或西夏時,窟內(nèi)壁畫全被覆蓋,繪以滿壁千佛。1944年,當時敦煌藝術(shù)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剝?nèi)ニ谋谏蠈颖诋嫞跆平茏骱杖恢剌x。觀眾細看,壁畫上歡快的舞者正在跳的,是大名鼎鼎的“胡旋舞”。入口處繪制的帝王和大臣狀態(tài),幾乎與閻立本《帝王圖》一模一樣。敦煌研究院藝術(shù)研究部研究館員、展覽策劃婁婕說:“壁畫的繪制年代更早。”
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??唔旇従L云頭牡丹井心,顏色濃艷厚重,宛若剛完工不久。窟內(nèi)有大片缺失,顯得刺眼。這部分壁畫在1942年,被美國人華爾納盜竊。
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確切開鑿年代的洞窟。壁畫中,雷神、伏羲、女媧等中國傳統(tǒng)神話中的人物露臉。“1951年,‘285號’曾經(jīng)來過故宮。時隔70年再來,是故人也是新人。”婁婕走進“洞窟”,仍會不自覺地凝望,這里的一筆一畫劃也凝結(jié)著她的努力。她說,曾經(jīng)復制壁畫要靠老一輩文物專家鉛筆起稿。而如今觀眾看到的“壁畫”,是靠數(shù)字技術(shù)完成打底兒,更精準地捕獲了古人的筆觸細節(jié)。“我們團隊有十多位年輕的文物修復師,復制這個洞窟歷時4年。”
“敦煌”簡領(lǐng)銜展出
除了恢宏的“洞窟”,展廳里的小處也值得關(guān)注。
小件文物,有大內(nèi)涵。整個展覽的第一件文物是“敦煌”簡,不足成人巴掌大,上面墨書“敦煌”二字。它之后,展柜中陳列的20余件漢簡都值得細讀。其中一件看似不起眼,上面記錄著漢代驛站用了十八擔粟喂烏孫國使團的馬。婁婕說,相當于大約486斤的糧食,由此推斷使者團十分龐大。“這些史書中不會記載的‘小事兒’,實實在在地發(fā)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某一個瞬間。無數(shù)的瞬間,集合成了波瀾壯闊的歷史。”
展廳里,北朝至元代的敦煌壁畫通過各種形式展出。觀眾可以看到九色鹿等經(jīng)典形象。“很多壁畫是中國美術(shù)史上的標桿之作。”婁婕給出了欣賞新角度,壁畫細節(jié)值得品,游絲描、蘭葉描、鐵線描、釘頭鼠尾描等中國古代繪畫手法都可以找到。
古物新人展絲路溫度
展廳里,一件件文物講述輝煌與繁盛的瞬間,也透露著脈脈溫情。
壁畫中,盛裝出席的女子,妝容發(fā)飾考究。故宮博物院藏的點翠鈿子、鳳凰紋頭花搭配展出。時髦中的傳承一目了然。橫笛、羯鼓、塤……壁畫中,樂師手中的樂器有些來自中原,有些出自西域。其中一件小忽雷相傳是參考西域曲項琵琶所制。故宮拿出珍藏的小忽雷實物展出,這件文物曾被著名戲曲作家孔尚任收藏。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研究館員羅文華說,文化的傳承,有些靠物質(zhì)文化流傳,通過圖像、實物和改頭換面的形式走進平常人的生活,千年萬載默默傳承,堅韌、樸實,富有生命力。“通過故宮與敦煌文物的呼應展示,展現(xiàn)著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創(chuàng)新精神。”
展廳里,還通過一件件老照片和檔案,講述了一輩又一輩文物工作者,默默用心守護敦煌和故宮的故事。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,揭秘了古時匠人開鑿莫高窟、繪制壁畫的過程。
參觀提示
“敦行故遠:故宮敦煌特展”位于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,9月17日下午至11月18日對觀眾開放,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(wǎng)絡售票網(wǎng)站(https://gugong.ktmtech.cn/)和微信“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”公眾號,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進行實名預約。
精品文物
刺繡佛畫(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)
這件刺繡佛畫是我國目前發(fā)現(xiàn)年代最早的一幅滿地繡佛像,體現(xiàn)了東晉到北魏期間絲織品滿地施繡的特色。在針法和色彩的運用上都比漢代刺繡更加進步。刺繡年代可考,構(gòu)圖嚴謹,用色豐富,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(shù),是研究北魏佛教藝術(shù)與佛教信仰以及研究中國刺繡發(fā)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。
小忽雷(唐)
小忽雷琴頸背面刻有楷書款“臣滉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”。建中為唐德宗李適年號,辛酉是公元781年。小忽雷流落民間后,在清康熙三十年(1691)被著名戲曲作家、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(1648-1718)在北京集市上偶然購得,并與作家顧彩合作完成《小忽雷傳奇》一劇。大小忽雷是現(xiàn)存古樂器中的珍品,它們對古代音樂及工藝研究有著非凡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