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北京曲劇《茶館》曾經是我們的夢,第一次觀看前輩們演繹《茶館》時的震撼記憶猶新。時隔23年,今天《茶館》又開張了,很幸運能夠參與其中!”9月14日,北京曲劇團復排大戲《茶館》在天橋劇場首演,謝幕時每一位演員都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,在劇中飾演康順子的王玉更是懷揣著一份夢想成真的熱切連著發(fā)了幾條朋友圈。
回味經典
“激發(fā)了對北京曲劇的向往”
話劇《茶館》大家都很熟悉,而由張紹榮、許娣、孫寧等老一輩北京曲劇藝術家1998年搬上舞臺的北京曲劇《茶館》也曾備受好評。北京曲劇《茶館》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,充分運用曲劇特有的說唱藝術手段、極富北京地方音樂韻味的唱腔,進一步挖掘、呈現(xiàn)劇作深刻意韻。全劇基本保留了老舍原著的風貌,濃郁的京腔京韻中舞臺節(jié)奏張弛有度,詼諧而不乏深刻,幽默中又透著無奈和悲涼。該劇當年曾榮獲諸多獎項,并于2001年在中國臺灣臺北戲劇院上演,開創(chuàng)了臺灣公開上演老舍作品的先河,同年又參演第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(jié)。本次復排北京曲劇團又邀來原排導演顧威及原排作曲、藝術顧問戴頤生,并由與北京曲劇有深厚淵源的王新紀進行改編。
老一輩藝術家在舞臺上的精彩詮釋不僅征服了觀眾,也征服了一批年輕人。那時,北京曲劇團“99班”的學員都還在中國戲曲學院就讀,此次在劇中飾演王利發(fā)的李永德說,當時看了北京曲劇《茶館》的感覺就是太震撼了,“激發(fā)了我們對北京曲劇的向往,讓我們對北京曲劇的熱愛大大加溫。”此次在劇中飾演康順子的王玉,當年在看到康順子和王利發(fā)告別時互相讓對方“硬硬朗朗的”時候,哭得不能自已,“張紹榮老師和許娣老師的表演都太精彩了。”不過,那時他們都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居然能站在臺上演這出戲,還能演到他們心儀的角色,“那時候真的是想都不敢想。”
王玉說,前些年北京曲劇團就曾打算復排《茶館》,但導演顧威說了一句“他們還沒準備好呢!”直到前兩年,再談起這個戲時,顧威才松口說“差不多了!”
無比幸運
“鉚足了勁要排出一出好戲”
今年年初聽說曲劇團要排《茶館》了,大家都特別興奮。但在接過角色的時候,又都忐忑了,“聽到讓我演王利發(fā),我真是既開心又忐忑,這么豐滿的人物,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,能夠來詮釋他的演員真是無比的幸運,可是話劇版、曲劇版的表演水準都被前輩藝術家們抬得太高了,我覺得自己達不到前輩的要求。”在他看來,詮釋王利發(fā)這個角色如何清楚地演出不同年代不同年齡的角色感是一大難點,為此他給不同年齡的王利發(fā)設定了不同的關鍵詞,青年時突出一個帥氣,中年時則多的是無奈,到了老年就要把握住悲涼的心理。
在排練中,顧威也對他們說,要竭盡全力才能把這個戲排好,“你們要想把這個戲的殼兒走出來并不難,但要想演出內在的東西就需要多下功夫。”顧威明白,今天這批演員與1999年那版的演員不光是年齡上小了一點,對于舊時代更是完全陌生,所以在排練中他讓他們去尋找時代,尋找人物,每個角色都要寫人物小傳。那段時間,王玉明顯能夠感覺到《茶館》劇組里有種與眾不同的氛圍,“走進排練廳大家的心就擰在一起,鉚足了勁要排出一出好戲。”
排練的時候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,偌大的排練廳里只有一個空調,雖然導演說了不用穿服裝,可大家都堅持穿著劇里代用的棉衣棉褲棉靴排練,團里只好又找來一個大風扇給排練廳降溫,“進了這個劇組大家就不覺得累,每天都很興奮,要知道這可是我們這代曲劇人的一個夢,誰都不敢有半點懈怠。”王玉說。顧威看著他們的努力心里有些感動,但依然從頭到尾板著臉,希望他們能再努力一點。
更難得的是,他們身邊還有眾多老藝術家保駕護航,張紹榮、許娣都用大量時間給他們說唱,顧威導演也是一點一點地打磨他們。首演時,大家在臺前演,張紹榮老師在后臺打著節(jié)奏,演出結束時也和他們一樣激動地流下眼淚。“康順子”下臺時,王玉看到一個還在戲曲學院曲劇班就讀的學員在側幕哭得止不住,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,走過去摸了摸她的頭。
首演結束,顧威對這些年輕人的表現(xiàn)還是滿意的,但他依然沒有給他們打分,要等他們演了十多場以后磨合到更好的狀態(tài)再說。該劇將演出至9月18日。